编者按:天道酬勤,春华秋实。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5周年。40年来伴随着改革的春风,陕西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对陕西提出的“追赶超越”定位和“五个扎实”要求,紧抓“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用心讲好陕西故事。近日,围绕改革开放40周年,国际在线陕西频道特策划“改革开放四十年 见证魅力榆林”主题采访活动,并走进榆林各个区县,了解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榆林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风貌、新成就。
9月4日,国际在线陕西频道走进榆林市榆阳区金鸡滩镇白舍牛滩,探访榆林市榆阳区40年来农村面貌发生的变化。“近几年来,我们村的人均收入保持了较快的增长,村里人基本上都奔向了小康生活。”榆林市榆阳区金鸡滩镇白舍牛滩村村民王树花对国际在线陕西频道说。

榆林市榆阳区金鸡滩镇白舍牛滩村田园风光 (摄影 张雅洁)
40年前,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解开了长期束缚农村经济发展的桎梏,由此从早期的“包产到户”开始,农村土地经营形式逐渐形成了家庭承包经营制,极大的解放了农村生产力,这是中国农业发展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在全国农村纷纷进行土地改制经营时,榆林市榆阳区也不例外。1982年,榆阳区实行包产到户。1998年,第二轮土地承包再延期30年不变。榆阳区金鸡滩镇白舍牛滩村村民在获得土地经营权后,也是各自经营,精耕细作自家土地,初步解决了人民温饱问题。“上世纪80年代年代末期,农民人均年收入是100-200元左右,90年代经过10多年的发展和经营 ,农民人均年收入也达到了3000元左右。”金鸡滩镇白舍牛滩村村支书王兆祥说。
进入20世纪以后,随着国家一系列农村税费的改革,极大的刺激了农业的发展,中国的农业有了强劲的发展,农村经济有了显著的提升。榆林榆阳区也在这一时期大胆尝试改革,主抓农村产业建设和新居建设等工作,不断促使农民增收,壮大农民的腰包。就以榆阳区金鸡滩镇白舍牛滩村为例,截至2017年村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就达到了15880元。

榆林市榆阳区金鸡滩镇白舍牛滩村村支书王兆祥接受国际在线陕西频道专访(摄影 刘君慧)
40年前,半捧黄沙半捧土,土沙飞舞何时休,这种景象在榆林是司空见惯的,脆弱的生态环境,严重制约这农村经济的发展。对于农民来说,虽守着成片土地,但都是沙地、荒地,真正能利用的土地无从几多。在改革开放以后,榆阳区金鸡滩镇白舍牛滩村积极践行榆林市的防沙固沙的治沙行动,与黄沙作斗争,逐渐实现人进沙退。
现在的榆阳区金鸡滩镇白舍牛滩村村舍四周是一片碧青,生机勃勃。高粱,玉米等粮食作物在秋风中摇曳生姿,成片的林地、草地掩盖了肆虐的黄沙。
沙地变绿洲,原先贫瘠的荒土滩地成了现今农民增收致富的宝地。近几年来,榆阳区金鸡滩镇白舍牛滩村的农民依靠手里的土地,大力发展苗木种植和养殖产业,实现丰产曾收。除了依靠土地获得增收外,当地经济的发展还得益于附近发展的煤矿企业。

榆林市榆阳区金鸡滩镇白舍牛滩村田园风光 (摄影 张雅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