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合作共筑新高地 创新奏响共赢曲 ——陕西加快建设科技教育中心
供职于西安丝绸之路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的哈萨克斯坦青年斯里姆是一名跨境电商。2012年至2014年,斯里姆在西北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攻读硕士学位。毕业后,斯里姆进入这家西安市政府重点扶持的科技型创新企业,投身中哈贸易交流。
赵越超是西安中交公路岩土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的一名工程师,参与了喀喇昆仑公路堰塞湖段重建的勘察设计工作,用精湛的“中国技术”保障了中巴经济走廊的互联互通。
谭亮成是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一带一路”国际地球环境研究中心的一名研究员。今年7月,他带领团队完成了和塔吉克斯坦科学院的联合考察。
如今,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活跃着许多像斯里姆、赵越超、谭亮成这样的“现代使节”。他们在这条科技、教育、文化的融合之路上,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履行“现代使节”的时代使命,奏响“一带一路”共赢曲。

在西北工业大学中国航天发展成果科普展上,北斗卫星组网模型吸引了众多市民和航天爱好者的关注。 记者 刘强摄
打造丝路发展的“金钥匙”
强化科技领域合作
14世纪,波斯地区的陶匠把开采的钴矿在当地加工生产出蓝彩,通过古丝绸之路销往中国。中国工匠使用进口的蓝彩生产出精美的青花瓷,再通过古丝绸之路把它们大量销售到中东乃至欧洲地区。
青花瓷凝聚了古老的科技合作与交流。在古丝绸之路上,伴随着阵阵驼铃声,古老的文明在不同国家与民族之间相互融合,农产品、农业技术的中外双向交流一直没有中断过。今天,科技合作更是成为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金钥匙”。
这段时间,杨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开发建设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正忙于中哈现代农业创新园的建设工作。按照计划,公司今年将在哈萨克斯坦当地建设三座日光温室大棚,并配套建立节水灌溉、水肥一体化及营养配方等方面的科研平台。公司工作人员介绍,该项目建成后,在杨凌本地就能看到哈国园区里作物的生长、病虫害等情况,实时指导当地种植工作。
在“一带一路”建设的大背景下,依托杨凌,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农业合作从零散的、自发的合作上升到全方位的、自觉的合作。这种前景广阔的合作,给双方的人民都带来了致富的机遇。
据统计,中哈现代农业创新园共从国内引种试验小麦、玉米、大豆、油菜、蔬菜、苗木等六大类40余个品种,种植面积400多亩,带动了大型农机、配套机具及温室大棚建设材料出口。出自我省的小麦品种冬小麦5号具备抗锈、抗旱、高产等突出优点,亩产较当地品种增产82.3%。以园区为载体的农业技术转化平台,已经成为杨凌农业对外合作的一个重要途径。
不仅仅是农业,在装备制造、能源环境、生物医药、社会发展等领域,我省加快建设和布局了一批高效利用全球科技资源、扩大科技对外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目前,全省共建设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4个,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71个。
在我省科技资源集中的高校,国际合作结出累累硕果。西北工业大学依托“航宇材料结构一体化设计与增材制造装备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与国外高校研究机构合作,在航空宇航材料结构的高性能设计与制造等关键问题上取得重要进展,发表论文15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0余项。研究成果有力支撑了大运、航天重型运载火箭、新型空天飞行器、新型战斗机等一批国家重大型号研制;西安交通大学承担完成的“高性能弛豫铁电单晶及其单晶超声器件的研究”项目,通过与俄罗斯合作伙伴的合作,在大尺寸弛豫铁电单晶生长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制备出4英寸单晶,优化了单晶生长工艺,大幅降低了单晶器件的制造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