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生在秦岭地区进行水质检测。 资料图片

秦岭青年使者赴观音山保护区服务队。 资料图片

秦巴卫士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的成员正在进行野外救助。 资料图片
在保护秦岭的志愿者大军中,陕西各大高校的教师、学生是一股重要的力量。他们结合自身的学科专业优势,将科研项目与环保行动结合起来,深入开展调研活动,掌握秦岭地区林情,对秦岭野生动植物多样性现状进行持续关注和调查;开展技术推广示范项目,服务山区经济绿色可持续发展;在秦岭的自然保护区及周边地域开展生态文化教育活动,积极宣传秦岭自然资源、生态平衡、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知识。他们是当之无愧的“秦岭青年使者”“秦巴卫士”。
青年使者,把技术送进大山深处
陕西观音山保护区地处秦岭中段南坡的佛坪县境内,是大熊猫、金丝猴、羚牛的主要分布区之一。为了最大限度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保护区的影响,生活在这个区域内的村民早已形成了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养殖蜜蜂、售卖蜂蜜就是他们主要的经济来源。但因为受到病害、蜜源物质缺乏等问题的影响,当地村民的养蜂收益并不高。直到今年7月,观音山迎来了一群特殊的客人。
7月26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组织的秦岭青年使者赴观音山保护区服务队,来到了佛坪县龙草坪村第一、第二小组进行实地调研。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的王天秀是服务队队长,他说:“龙草坪村位于长角坝镇西北部,是108国道自北向南进入佛坪县的第一村。地处深山,交通不便,而且农业生产方式、生产技术极为落后。”
因为深山里的致富手段有限,近年来养殖蜜蜂的村民越来越多,当地蜜蜂养殖数量急剧上升,由2016年的1800箱增加到2017年的4300箱,今年有可能突破5000箱。蜜蜂数量的急剧上升导致蜜源不足问题出现。尽管很多养殖户已经开始加大对于蜜源物质——油菜的种植,但是这远远不能满足大量蜜蜂对蜜源的需求。
在充分进行实地调研后,服务队就龙草坪村蜜蜂养殖的困境与学校相关专业的老师进行了沟通,然后建议村委会在现有农田推广种植芥菜型油菜来缓解蜜源缺乏的问题。芥菜型油菜耐瘠薄,没有冬春性之分,春季、夏季、秋季都可开花,半野生且落籽可以自生,不需要每年专门种植。芥菜型油菜的这些优点不仅可以解决普通油菜花花期短、蜜源少的问题,而且不需要耗费太多的劳动力。
服务队的两位指导老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学院院长、著名昆虫学专家刘同先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药材栽培专家周自云,就当地农民最为头疼的中华蜜蜂烂子病和中药材栽培技术问题进行了实地指导和现场讲解,帮助农民解决遇到的困难,受到农户的称赞。此外,受服务队邀请的四川农业大学中华蜜蜂养殖专家龚凫羌还为当地的农技人员和蜂农进行了关于中华蜜蜂养殖和烂子病防治的专题讲座,并对蜂农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讲解。当地老蜂农纷纷表示龚老师的讲座解决了困扰他们多年的中华蜜蜂烂子病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