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出台“铁腕治霾·保卫蓝天”三年行动方案
35条措施打赢蓝天保卫战

蓝天白云下的浐灞生态区世园会美景 浐灞生态区供图
今年蓝天任务为243天、加快老旧车辆淘汰更新、鄠邑区国维淀粉厂自备电厂3年内停止发电并完成搬迁……昨日,西安市出台“铁腕治霾·保卫蓝天”三年行动方案(2018年—2020年),将通过35条具体措施,打赢蓝天保卫战。
目标
西安今年蓝天任务为243天
我市将通过三年行动方案,巩固提升大气污染治理第一阶段成果,以颗粒物(PM10、PM2.5)污染防治为重点,协同推进氮氧化物(NOX)、挥发性有机物(VOCs)等臭氧(O3)前体污染物控制。
2018年,全市优良天数达到243天,细颗粒物(PM2.5) 浓度达到60微克/立方米、可吸入颗粒物(PM10)浓度达到126微克/立方米;
2019年,全市优良天数达到257天,细颗粒物(PM2.5) 浓度达到54微克/立方米、可吸入颗粒物(PM10)浓度达到122微克/立方米;
到2020年,全市优良天数达到263天,细颗粒物(PM2.5) 浓度达到51微克/立方米、可吸入颗粒物(PM10)浓度达到119微克/立方米,重污染天数明显减少,二氧化氮(NO2)浓度上升和臭氧(O3)污染加重的趋势得到遏制,二氧化硫(SO2)、一氧化碳(CO)年均浓度争取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
数据
五年来西安空气质量实现“一增两减四下降”
2013年以来,我市率先提出治污减霾,并将其作为惠及民生的头号工程,举全市之力奋力推进落实。通过不断深化、细化、强化“减煤、控车、抑尘、治源、禁烧、增绿”六项措施,使全市治污减霾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2017年较2013年空气质量实现“一增两减四下降”,即:优良天数从138天增加到180天,重污染天数从67天减少到39天,爆表天数从8天减少到0天,可吸入颗粒物(PM10)、细颗粒物(PM2.5)、二氧化硫(SO2)、一氧化碳(CO)年均浓度分别下降31.6%、30.5%、58.9%和28.3%,得到了社会公众的普遍认可。
形势
能源结构中“一煤独大”
目前,大气防治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主要表现在:主要污染指数居高不下;产业和能源结构调整进展滞后。受清洁能源供应保障、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及市场机制等因素制约,电能、地热能、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推广困难大、矛盾多,能源结构中“一煤独大”的局面短期内难以改变;复合型污染特征愈加明显。
臭氧污染呈现出时段提前、浓度升高、逐年加重的特点,成为影响我市空气质量的重要原因;科学治霾、精准治霾水平有待提升。
措施
产业结构调整
石化、水泥企业 今年将从城六区及阎良区“消失”
1.优化产业结构。禁止新建、扩建燃煤发电、燃煤热电联产和燃煤集中供热项目,禁止新建、扩建和改建石油化工、煤化工、水泥、焦化项目。
全市煤化工、石油化工、焦化、水泥(不含粉磨站)、 陶瓷(不含以天然气为燃料)、保温材料、防水材料等行业企业 限制 50%产能;2018年,新城区、碑林区、莲湖区、雁塔区、灞桥区、未央区、阎良区上述行业企业全部搬迁或关停;西咸新区及其他区县、开发区2020年上述行业企业全部搬迁或关停,其中2018年完成20%,2019年完成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