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月二十四日,游客在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参观。据了解,今年进入八月以来,莫高窟景区每天参观游客都达到一万八千人的上限,单月游客量创下一九七九年开放以来的新高。

8月28日,无人机拍摄的麦积山石窟景区。
2017年5月1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发表演讲时说:“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这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
今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第5年,为了寻找古丝绸之路上的精神印记,记者们驱车从新疆霍尔果斯市出发,沿着天山一路向东。车轮行进,我们仿佛穿越历史,地图上蜿蜒曲折如血管般的古丝绸之路在脚下渐渐清晰起来。
8月25日,记者抵达甘肃省敦煌市。
2014年6月22日,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大家庭的新成员。甘肃省有5处遗迹——麦积山石窟、炳灵寺石窟、锁阳城遗址、悬泉置遗址和玉门关遗址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加上1987年12月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地的敦煌莫高窟和嘉峪关,甘肃省的世界文化遗产总数增至7处。这7处世界文化遗产宛如7颗璀璨的宝石镶嵌在河西走廊及其延伸段上,记载着丝绸之路的悠悠往事。
莫高窟藏经洞里留存的多种文字的经卷和雕像、壁画,体现了中华文明、希腊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的交流融合。
悬泉置遗址出土的简牍文书上,详细地记录着两汉朝廷官员、使者和西域诸国国王、客商的往来,2000年前“国宾馆”车水马龙的场面历历在目。
在有“东方雕塑艺术馆”之誉的麦积山石窟遗址,亲切而庄严的“东方微笑”在翻滚的云海与岁月的尘烟中时隐时现。佛教艺术自西向东到这里,已经深深打上了中原文化的烙印。
……
河西走廊的一砖一瓦、一沙一石,都在讲述着丝绸之路上的千年往事,期盼着重现历史荣光。
文明融合铸辉煌
“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历史上,丝绸之路上的东西方交流,带来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沿线城镇社会文化的繁荣。敦煌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之一。
“敦,大也;煌,盛也。”敦煌这座盛大辉煌的城市,是古丝绸之路的“咽喉锁钥”、枢纽城市和商贸重镇,东西方多种文化思潮和哲学思想在这里碰撞、融合和发展,并日益与中国传统思想交融,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敦煌佛教文化,孕育了绚丽多彩的石窟艺术。
敦煌市中心的“反弹琵琶”飞天雕塑,体态丰腴,形象优美,飘然若仙,在这里见证着敦煌的历史变迁。
穿过市区,记者来到久负盛名的莫高窟。“敦煌莫高窟从壁画形象来看,丰富的画面揭示着多元文化间的相互对话、相互影响。”8月26日,在莫高窟第61窟里,毕业于西安外国语大学的讲解员刘娜娜指着壁画说,“这幅绘于公元13世纪的‘黄道十二宫’,非常形象地表现了‘天蝎座’‘双子座’和‘双鱼座’等星座图案,这显然不是出自中国人传统的对天象的认知方式,而是闪现着古希腊和两河流域地区有关黄道星宫观念的影子。”这样的例子在莫高窟比比皆是。敦煌壁画中依然可辨的青蓝色,多产自中亚阿富汗的青金石颜料,壁画中的腰鼓、箜篌(竖琴)、琵琶、胡琴等乐器均源于西域。